近日,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胡立新与副教授吕明纯分别在《光明日报》发表重要文章。
胡立新教授的文章《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刊登在《光明日报》(2025年9月1日)“文史哲周刊・文学遗产”版。该文深入探讨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 “虚静为文” 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思想。在刘勰之前,文学领域仅有屈原和陆机涉及相关概念与思想,而刘勰率先明确提出 “虚静为文” 论。胡教授指出,这一思想受老庄道家 “虚静” 论影响,对作家写作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作家在创作中需 “虚静” 身心,做到身心交养,避免因过分苦思而损身伤神,以 “虚静” 修养保持身体气血和顺与精神清澈澄明,从而写出理达情畅之作;另一方面,需要 “虚静” 的认知心理,使思绪澄澈不混乱。胡教授的研究为当代文艺理论界传承与弘扬这一独特理论提供了深刻见解,对理解古代文论与指导现代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体现了胡立新教授在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领域的持续深耕。
吕明纯教授的文章《坚持文化抗战 唤起民族意识——许地山在香港》刊登在《光明日报》(2025年9月5日)“光明文化周末・文荟”版。文章聚焦于抗战期间许地山在香港的文化抗战贡献。当上海、南京沦陷,香港成为爱国知识分子抗争阵地。许地山出身台湾爱国志士家族,其父亲许南英是甲午战争后台湾民众抵抗运动领导者。许地山在香港大学执教期间,以教育为根基、以文化为武器,构建精神防线。他既是课堂学者,也是秘密抗日活动组织者,更是抗战文学创作实践者与民族文化认同重塑者。吕教授深入挖掘许地山的抗日经历,包括其家族抗日基因传承、对帝国主义的警惕以及在香港殖民统治夹缝中的隐蔽抗争等方面。吕明纯教授来自台湾台北,在性别研究、现代戏剧、台湾文学等领域成果显著,此次文章从独特视角展现了文化抗战的历史意义,为抗战史与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学术视角。该研究展现了吕明纯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的扎实功力与历史视野。
【文章链接】
【文章链接】
(通讯员:陈园 审核:陈志平)